(资料图片)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9日讯 东营市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不过有企业向《问政山东》反映,企业在科研平台搭建、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难题。
“远远不如在当地建有研究院,研发人员在一起共同能够输出成果,来得要直接一些有效一些。”东营经开区有一家生产大型储能系统、通讯备用电源产品的科技公司,不久前新上了一个电芯生产项目。为了推进项目,企业联系了哈尔滨的一所双一流高校,打算通过与专业人才合作,推动尽快投产。可合作刚开始不久,企业就发现远程合作解不了近渴。
“单凭我们一个企业的能力,想把一所这种985院校高端院校科研人员吸引到当地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还是需要当地政府领导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推动作用,让高校也感受到我们当地政府诚意和重视。”工作人员告诉问政记者,企业想与高校在东营本地成立研究院,让科研人员与一线销售、生产人员直接联系,共同技术攻关。想法虽然好,但研究院成立的过程却不尽人意。
“产品基本上含量国家标准97.5%,我现在提到了98.5%,我在这个技术方面想进一步地突破,提到99%以上。”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主要生产医药原材料的东营科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也遇到了难题,据悉这家企业主要生产2-氯丙酰氯,是布洛芬里边的主要原料。
公司董事长刘桂忠说,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从97.5%到98.5%,一个百分点的提升就用了一年多才实现。想再提升0.5个百分点,可以说是难上加难。2022年10月,企业把遇到的困难反映给了当地科技局,希望通过科技局能广泛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实现科研合作。4个月过去了,虽然事情在推进,但进展不快。对此,广饶县科技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资源帮企业联络相关高校,比较精准的专家去具体地指导解决问题,“实际上也是想尽快去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慢慢去探讨。”。
除了科研攻关遇到难题,东营一些企业还面临高层次研发人才紧缺问题。山东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氧化铝纤维生产企业,产品耐高温1200度以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经历一年多的攻关,去年公司攻克了短纤维真丝毯项目,但因为人才的缺口,中试生产线无法按期完工,产品无法实现量产。“我们产线还没建起来,如果说我们之前再早一点就攻克了这种小试工艺流程的话,这种订单我就不会丢掉了。”山东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善虎介绍说,过年期间企业有好几个订单,但是订单到了,企业不敢接。
针对节目反映的问题,2月17日,东营市副市长,带领科技、人社等有关部门以及东营经开区有关负责同志,赶赴企业调研,督导整改。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节目中反映,企业面临高层次研发人才紧缺问题。
针对节目中企业反映的问题,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袁永鹏告诉闪电新闻记者,目前,东营有的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研发受限等瓶颈制约。下一步,东营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将共同发力,一企一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拿出真金白银吸收人才,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助力高新技术产业是东营发展的新动能,在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下,东营市也将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助力企业发展。
闪电新闻记者 郝爱印 钱云飞 陈海涛 殷明慧 报道